6月5日,记者走访隆昌市部分中小学校,不少孩子谈到了自我改变这一词。改变的背后,是孩子们通过参与社团、各类竞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近年来,隆昌市改变过去片面化、简单化的育人方式,坚持将德、智、体、美、劳“五育”深度融合,以此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健康心理,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5月,隆昌市各中小学校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安排了不少有趣有益的心理教育活动。
就读于莲峰小学的陈天乐,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兼班级心育委员。乐观向上的他和同学在学校晨会上曾表演反校园欺凌主题情景剧,通过表演让陈天乐明白欺凌他人是不对的,也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平时,我还会细心观察同学们,如果发现有异常,我会及时制止并向老师报告。”陈天乐说。
作为内江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莲峰小学历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搭建起从班主任到学校中层干部到分管领导再到主要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构架,重视一年两次的心理健康筛查,为心理异常的孩子建档,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树立信心。
“老师接受心理培训也必不可少,这样有利于家校合作。”莲峰小学副校长罗萍表示,学校现已有24位老师取得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能更科学有效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健康的心理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有了它,孩子成长路上信心更足、情绪更稳定。
科创,启迪师生创新思维和智慧
6月5日下午4点过,宝峰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部分同学正在机器人课上做他们感兴趣的事,对照说明书,他们认真将蓝色小颗粒积木组合起来。“今天的目标是做一个工具夹。”老师范静一边提醒一边指导。范静是宝峰小学的信息科技老师,也是学校科创团队、“创想家科创教育工作室”的一员。
隔壁计算机教室里,孩子们在学习编程。米色的雕花笔筒、粉色的可爱花瓶、蓝色的机器人头像摆件等引人注目。“这些都是孩子们借助计算机设计、制作,并通过3d打印机把创意和想象变成了实物。“范静介绍道。
六年级的小曾是范静的得意门生,常外出参加科创竞赛。他表示,接触科创后,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创新、创造、创作,唤醒师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技能、弘扬创新精神,让科创教育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并将基础学科和兴趣特长相融合,让有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智能水平、不同兴趣志向学生的科技天赋和创新潜能得到发挥施展。”宝峰小学校长曾德表示。
无人机综合应用接力挑战赛全国一等奖、“元控智能”挑战赛省一等奖、未来“芯”世界通信创意赛省一等奖,校园影视教育及创客教育工作受省级媒体两次关注; 31所学校有了科创阵地,科创课程渐成体系,科技艺术节数10万人关注,与电子科大携手共建科技示范基地……隆昌市用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开启了“以智启人”的新模式。
体育,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2年,隆昌市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郑之君带领学校足球队参加四川省第二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赛场上同学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斩获初中男子组季军。
虽然比赛已过去一年多,但郑之君仍记记忆犹新。比赛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还培养了孩子优秀的意志品质,让更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理想照进心里。
初二学生小邱说,当重拾足球后,他找回了童年的快乐。这项运动带来了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催生了学习动力。
有足球运动天赋的小肖,球技娴熟,技术过硬,任校足球队队长。他的理想是认真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成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
个体的变化,可以带来整体的影响。在和同学们的交谈中,记者能感受到他们积极向上的精气神、爽朗乐观的性格……
美育,让孩子发现更多真善美
“书法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智慧这扇宝藏之门。”隆昌市大北街小学陈涛老师的书法课可谓是文史哲音美的集合展示。既讲写字的方法技巧,又授诗词歌赋的定律,还解待人处事的道理……
陈涛的同事郑红也认为,美术和书法一样,可以让孩子对“什么是美”有所理解。
“带着孩子们亲近大自然,观察树叶、花朵的色彩和形状……感受大自然的美,并通过在石头上作画或用石头拼贴成画的形式,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美的具象化。”郑红说。
生活中处处皆美。砖块、瓷砖等常被作为道具,出现在郑红的美术课上。拓印藏在瓷砖上的花纹都能让孩子大开眼界,发现美的存在。
劳动,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占地600亩的川渝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位于隆昌市北部,离主城区7公里、成渝高铁隆昌北站4公里,是学生们劳动的乐园。
“基地分为四大区域,其中自然教育区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既可以参与劳动实践又能采摘劳动果实的地方。”川渝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负责人陈润表示,学生们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比如,下田插秧,学习农具的使用,了解不同农作物栽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目前,已有3万余人到基地参与劳动实践,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陈润介绍,隆昌一中在基地开展的“跟着节气去劳动”特色实践活动,围绕农耕文明创造的节气文化主线,以半日田间劳动和田间拓展的多元形式展开,用情景化和生活化项目制课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感受农耕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实现在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