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的一天早上,威远县小河镇党委副书记杨彩苓、镇党群办工作人员刘星辰来到民治村11组看望慰问特困人员朱泽云时,他的大哥朱正友、大嫂蔡淑君正在耐心地为他洗脸、洗手、叠被子、端饭……就像在照顾一个两三岁的孩子!
今年54岁的朱泽云,在两岁多的时候因患脑膜炎,智力受损永远“止步不前”。虽然他几乎什么事都不知道、什么事都不会干,但是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都没有嫌弃。朱正友作为大哥,总是以身作则,带着其余两个弟弟,数十年如一日传承优秀家风,无怨无悔地爱护、照顾智障的朱泽云。
“54年手足情深,朱氏兄弟齐心协力照顾智障兄弟,比有些人照顾父母还更用心,值得所有人学习!”当地一位村民如是说。
手足情深,不离不弃
朱正友今年68岁,在家里排行老大,有三个弟弟——二弟朱泽友、四弟朱海刚,以及智力一级残疾的三弟朱泽云。老大、老二、老四一直把照顾智障兄弟老三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十年来不离不弃。
朱正友比朱泽云大14岁,自小朱正友三兄弟就对智障兄弟非常照顾,不管什么时候饭菜总是最先拿给他吃,在外面有好吃的也会带回来给他。
朱正友回忆,由于弟弟朱泽云“脑子坏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最喜欢到处乱跑,有时因为跑得太远而找不到回家的路,为此大家经常去找他。
有一次,朱泽云趁着大家忙农活,又跑不见了。小河镇地处山区,山多林密道路崎岖,一家人从下午五六点找到晚上八九点都没找到,心急如焚。当时是冬天,怕他饿着、冻着、摔着,因此一家人挨家挨户发动,请全小组的人帮忙寻找,次日凌晨4点过才在毗邻镇的青宁水库旁找到朱泽云。
为了防止再出现这种情况,当时三兄弟决定此后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进城务工,一定要留一个人在家照看朱泽云!
长兄如父,当好表率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朱家兄弟听到最多的教诲。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体弱多病,照顾年迈父母和智障兄弟成为一个重担。朱泽友和朱海刚都在外地务工,朱正友尽管也在镇上耐火材料厂打零工,但他二话不说,和妻子一起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和弟弟朱泽云的责任。
有一次,朱泽云生病住院,需要特殊陪护,蔡淑君要照顾父母,朱正友只好放下工作全程照顾朱泽云。由于耽误工作被扣了工资,但作为大哥的朱正友丝毫没有怨言。
父母在世的时候,尽管身体不好,但在家里还能帮着照顾朱泽云,朱正友下地干活或出去打零工也更放心。
2012年,在父亲去世后,母亲也撒手归西。母亲临终时很久都咽不下气,朱正友知道她担心智障儿子,便握着母亲的手说:“妈,您就放心去吧,我一定会当好表率,竭尽全力照顾好三弟!”
为了信守对母亲的承诺,10多年来朱正友一直是三兄弟中付出最多的那个人。
齐心协力,用心守护
父母离世的时候,朱泽云已经40多岁,几乎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三兄弟约定,每年每人照顾他4个月。
离老家最远的朱泽友,尽管自己也不年轻了,还要送孙子上学,但他会在寒假和暑假尽量多抽时间去照顾弟弟。
朱海刚辞掉货车司机的工作,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店,方便就近照顾三哥。由于小店生意不大好,挣不了多少钱,他只好让妻子外出务工补贴家用。
每年,朱正友除了尽心照顾朱泽云4个月外,在其他兄弟有事情忙不过来的时候,总是主动接过担子,有时连续五六个月都是他和妻子在照顾。为了防止朱泽云晚上乱跑迷路,每晚他和妻子都要起来到朱泽云的屋子去看几次。
有一件事让人很感动:镇上给朱泽云的特困人员补助资金以及父母的遗产,三兄弟单独给他开了一个银行账户,都帮他存了起来,而朱泽云的日常开销,都是兄弟们负担。
因为有爱,四季温暖
2019年,朱泽云作为特困人员受到特殊优待,住进了政府出资建的新房,尽管一室一厨一厕加起来才30平方米左右,但兄弟们都为他感到高兴。送“福”字、贴春联、挂陈艾、打扫卫生……大家把他的房子布置得整洁而喜庆。
“兄弟朱泽云是不幸的,因为生病,智力受损;但他也是幸运的,有亲人照顾,更有党和政府及乡亲们的关爱。”蔡淑君说。
父母已经离世12年,大家的生活都在继续,朱泽云2020年不慎摔倒治疗效果不佳,失去正常行走能力,照顾起来更加费力,但大家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让他一日三餐有保障、一年四季都感到温暖。
作为一个重度智障人士的手足,朱正友、朱泽友、朱海刚三兄弟几十年如一日,不抛弃、不放弃,为兄弟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笔者手记:
兄弟如手足,情谊比天高。朱氏兄弟用行动诠释了手足情深的意义,向世人展示了亲情的无私和伟大;他们用行动反映“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故事是一段感人的佳话,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朱氏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爱,家庭会变得更加温暖,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向他们致敬,让我们也学会用爱去温暖周围的人!